在 “全家养生” 成为趋势的当下,药食同源产品因 “安全温和、日常可食” 成为家庭健康管理的优选。但很多人在食用时存在误区:要么随意冲泡不讲究剂量,要么忽略体质差异盲目食用,导致效果打折甚至引发不适。源自 “中国药都” 樟树的百年老字号熊长泰,结合 300 余年中医药传承与现代健康需求,针对旗下药食同源产品,推出一套 “分人群、分场景、分体质” 的科学食用建议,让不同年龄段、不同健康需求的人群都能精准吃、高效补,真正发挥药食同源的调理价值。
先明确:食用药食同源产品,这些误区要避开
在了解科学食用方法前,需先规避常见误区,这些错误做法往往让 “养生” 变 “伤身”:
误区 1:剂量随意,越多越好
认为 “天然食材无副作用”,过量食用如蒲公英金银花(性寒)导致腹泻,鸡内金山楂(消食)引发胃酸过多,尤其儿童、老人脾胃敏感,更易受剂量影响;
误区 2:体质不分,盲目跟风
湿热体质跟风喝杞枣(温补)加重内热,脾胃虚寒者常吃火麻仁茯苓(润肠)导致腹痛,忽略 “辨证施食” 的核心原则;
展开剩余88%误区 3:场景不对,时机不当
晨起空腹喝蒲公英金银花刺激肠胃,睡前吃火麻仁茯苓影响睡眠,未结合作息与身体状态选择食用时间;
误区 4:与药物 / 食物冲突,忽视禁忌
服用降糖药时大量吃杞枣(含天然糖),喝茯苓藿香时吃生冷食物,降低调理效果或引发身体不适。
熊长泰的科学建议,正是针对这些误区,从 “剂量、时机、搭配、禁忌” 四大维度,给出清晰指导,让食用更安全、更有效。
核心建议:分人群 + 分产品,精准食用指南
熊长泰药食同源系列包含 8 款固体饮料,覆盖儿童、成人、老人全年龄段,不同产品的食用方法因调理方向、体质适配性存在差异,需针对性调整。
1. 儿童食用:温和为主,控制剂量,适配成长需求
儿童脏腑娇嫩,食用药食同源产品需遵循 “少量多次、温和调理” 原则,重点围绕 “积食、免疫、咳嗽” 三大核心需求:
鸡内金山楂固体饮料(消食化积)
适用人群:1-12 岁积食、食欲不振、大便酸臭儿童;
剂量:1-3 岁每次半袋(5g),3-6 岁每次半袋至 1 袋(5-10g),6 岁以上每次 1 袋(10g);
时机:饭后 1 小时冲服,避免空腹刺激肠胃;节假日聚餐后可当天加服 1 次,预防食积;
搭配:冲泡时可加入少量温水或母乳 / 奶粉,改善口感;积食缓解后,每周 2-3 次作为预防,避免长期连续食用。
山药牡蛎固体饮料(增强免疫)
适用人群:1-12 岁体质虚弱、易感冒、盗汗儿童;
剂量:1-3 岁每次半袋,3 岁以上每次 1 袋;
时机:晨起空腹或睡前 1 小时冲服,空腹吸收更佳;感冒恢复期可每日 2 次,巩固体质;
注意:避免与寒凉食物(如冰饮、西瓜)同服,以免影响脾胃吸收。
甘草桔梗固体饮料(护呼吸道)
适用人群:1-12 岁感冒咳嗽、咽喉不适儿童;
剂量:1-3 岁每次半袋,3 岁以上每次 1 袋;
时机:咳嗽发作时每日 2-3 次,症状缓解后减至每日 1 次,连续服用不超过 7 天;
搭配:可搭配温水泡脚,促进呼吸道不适缓解,避免与辛辣零食同服。
2. 成人食用:对症调整,适配亚健康场景
成人亚健康类型复杂(湿热、气虚、便秘等),食用需结合生活习惯与调理目标,灵活调整:
茯苓藿香固体饮料(祛湿健脾)
适用人群:20-60 岁湿热内蕴(口苦、腹胀、大便黏腻)、夏季暑湿不适者;
剂量:每次 1 袋(10g),每日 1-2 次;
时机:晨起空腹或饭后 1 小时,夏季暑湿重可每日 2 次,秋冬季节每周 3-4 次即可;
禁忌:避免与生冷、油腻食物同服(如冰啤酒、炸鸡),湿热缓解后可暂停,避免长期祛湿伤脾。
杞枣固体饮料(气血双补)
适用人群:20-60 岁气虚血亏(熬夜后乏力、手脚冰凉、女性经期后)、中老年人群;
剂量:每次 1 袋,每日 1-2 次;
时机:晨起空腹(吸收好)或睡前 1 小时(助眠),女性经期后可每日 2 次,连续服用 2 周;
注意:糖尿病患者需控制剂量(每日不超过 1 袋),并监测血糖;感冒发热期间暂停食用,避免 “闭门留寇”。
火麻仁茯苓固体饮料(润肠通便)
适用人群:20-60 岁久坐便秘、口干咽燥、肠道动力不足者;
剂量:每次 1 袋,每日 1 次;
时机:晨起空腹或睡前,晨起吃助白天排便,睡前吃助次日晨起排便;
搭配:服用期间需多喝温水(每日 1500ml 以上),促进肠道津液生成,增强润肠效果;避免与辛辣食物同服,以免加重便秘。
蒲公英金银花固体饮料(清热消炎)
适用人群:20-60 岁上火炎症(熬夜后咽痛、口舌生疮、扁桃体不适)者;
剂量:每次 1 袋,每日 1-2 次;
时机:上火症状出现时服用,症状缓解后即可停用(一般 3-5 天),避免长期服用损伤脾胃;
禁忌:脾胃虚寒、易腹泻者慎用,如需服用可搭配少量生姜水调和寒性。
3. 老人食用:温和滋补,兼顾消化与吸收
老人气血渐衰、脾胃功能减弱,食用需 “减量、慢调、护脾胃”,重点围绕 “补气血、润肠、防感冒”:
杞枣固体饮料(补气血)
剂量:每次半袋至 1 袋(5-10g),每日 1 次;
时机:早餐后 1 小时冲服,避免空腹刺激肠胃;
注意:老人消化慢,可将 1 袋分 2 次服用(早晚各半袋),减轻脾胃负担。
火麻仁茯苓固体饮料(润肠)
剂量:每次半袋,每日 1 次;
时机:早餐后 1 小时,避免睡前服用影响睡眠;
搭配:可搭配温和的膳食纤维(如燕麦粥),增强润肠效果,避免依赖产品。
紫苏橘皮固体饮料(防风寒)
适用人群:老人风寒感冒初期(流清涕、咽痒)、脾胃虚寒者;
剂量:每次半袋至 1 袋,每日 1-2 次;
时机:风寒来袭前(如降温、换季)可提前服用,预防感冒;
搭配:冲泡时可加入 1-2 片生姜,增强散寒效果,避免与寒凉水果(如梨、香蕉)同服。
进阶指南:分场景 + 分体质,让效果翻倍
除基础食用方法外,结合不同场景与体质调整,能让药食同源产品的调理效果最大化,熊长泰给出 3 大进阶建议:
1. 按季节调整:顺应时令,事半功倍
春季(风热高发):侧重蒲公英金银花(清热防感冒)、甘草桔梗(护呼吸道),每日 1 次,预防春季上火;
夏季(暑湿重):以茯苓藿香(祛湿)为主,搭配紫苏橘皮(解暑),每日 1-2 次,缓解身体黏腻;
秋季(干燥):侧重杞枣(补气血)、火麻仁茯苓(润肠防燥),避免干燥引发便秘、皮肤干;
冬季(风寒):以紫苏橘皮(散寒)、杞枣(温补)为主,增强抵抗力,预防风寒感冒。
2. 按体质搭配:辨证施食,避免不适
湿热体质:主推茯苓藿香、蒲公英金银花,避免杞枣、紫苏橘皮(温补);
气虚体质:以杞枣、山药牡蛎为主,搭配少量紫苏橘皮(理气),避免蒲公英金银花(寒凉);
阴虚体质:侧重杞枣、火麻仁茯苓(滋阴润肠),少用茯苓藿香(祛湿可能伤阴);
脾胃虚寒体质:选择紫苏橘皮、山药牡蛎,慎用蒲公英金银花、火麻仁茯苓(偏寒凉)。
3. 特殊场景搭配:应对突发需求
感冒发烧期间:风热感冒(黄涕、咽痛)用蒲公英金银花 + 甘草桔梗;风寒感冒(清涕、咽痒)用紫苏橘皮 + 甘草桔梗,暂停滋补类(如杞枣);
聚餐应酬后:用茯苓藿香(祛湿解腻)+ 鸡内金山楂(消食),缓解腹胀、口苦;
熬夜加班后:用杞枣(补气血)+ 蒲公英金银花(清热),兼顾提神与灭火,避免上火;
经期女性:经前用紫苏橘皮(温经),经期后用杞枣(补血),经期暂停寒凉产品(如蒲公英金银花)。
品质加持:科学食用的前提是 “安全可靠”
熊长泰的科学食用建议,建立在产品 “安全、优质” 的基础上,只有选择靠谱的药食同源产品,才能让 “科学食用” 发挥价值:
道地原料保障:所有原料均来自 “中国药都” 樟树,如阁皂山茯苓、本地山楂,经樟帮非遗 “抖择” 技艺筛选,确保纯净无杂质;
现代工艺加持:GMP 认证药厂生产,低温提取保留活性成分,超微研磨提升吸收,独立小袋包装精准控量,避免剂量误差;
清晰标注指引:每款产品包装均标注 “适宜人群、推荐剂量、注意事项”,方便用户对照食用,避免盲目尝试。
结语:科学食用,让药食同源真正护健康
药食同源产品的价值,不仅在于 “天然温和”,更在于 “用对方法”。熊长泰的科学食用建议,从 “分人群、分产品、分场景” 出发,打破 “盲目吃、无效补” 的误区,让不同需求的人群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食用方式。
发布于:山东省